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264|回复: 14

《雨巷》赏析

[复制链接]
  • 打卡总奖励:11
发表于 2007-9-12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
<P><FONT color=#006400 size=5>撑着油纸伞,独自<BR>彷徨在悠长、悠长<BR>又寂寥的雨巷<BR>我希望逢着<BR>一个丁香一样地<BR>结着愁怨的姑娘<BR>她是有<BR>丁香一样的颜色<BR>丁香一样的芬芳<BR>丁香一样的忧愁<BR>在雨中哀怨<BR>哀怨又彷徨<BR>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BR>撑着油纸伞<BR>像我一样<BR>像我一样地<BR>默默行着<BR>冷漠、凄清,又惆怅<BR>她默默地走近<BR>走近,又投出<BR>太息一般的眼光<BR>她飘过<BR>像梦一般地<BR>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BR>像梦中飘过<BR>一枝丁香地<BR>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BR>她默默地远了,远了<BR>到了颓圮的篱墙<BR>走尽这雨巷<BR>在雨的哀曲里<BR>消了她的颜色<BR>散了她的芬芳<BR>消散了,甚至她的<BR>太息般的眼光<BR>丁香般的惆怅<BR>撑着油纸伞,独自<BR>彷徨在悠长、悠长<BR>又寂寥的雨巷<BR>我希望飘过<BR>一个丁香一样地<BR>结着愁怨的姑娘</FONT></P><P><FONT color=#006400 size=5></FONT> </P><P><FONT size=5></FONT> </P><P><A href="http://bbsimg.qianlong.com/upload/01/12/39/41/1123941_1131091709953.jpg" target=_blank><FONT size=5><IMG alt=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src="http://bbsimg.qianlong.com/upload/01/12/39/41/1123941_1131091709953.jpg"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FONT></A><BR></P><P><FONT size=5></FONT> </P><FONT size=5></FONT>
新靖江论坛(www.xjjbbs.com www.0523.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总奖励:11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br />    <br />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br /><br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br /> <br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br /> <br /><br />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br /><br />
新靖江论坛(www.xjjbbs.com www.0523.cn)
回复 点赞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总奖励:11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原名戴朝寀。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今余杭市)人。代表作:《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1929 年出版的诗集《 我底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着、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着、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着译, 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着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br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br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br />
新靖江论坛(www.xjjbbs.com www.0523.cn)
回复 点赞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总奖励:11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style=\"BORDER-COLLAPSE: collapse\" borderColor=#111111 height=0 cellSpacing=5 cellPadding=0 width=760 border=0><TBODY><TR><TD width=507 height=20><A href=\"http://vipftp.eku.cc/vvc/008tx/1476_20193526478.BMP\" target=_blank><IMG src=\"http://vipftp.eku.cc/vvc/008tx/1476_20193526478.BMP\" width=500 border=0></A></TD></TR><TR><TD width=371 background=../../images/dotline6.gif height=25><FONT color=#1989d7>1949年1月戴望舒与夫人杨静及子女合影</FONT></TD></TR></TBODY></TABLE>
新靖江论坛(www.xjjbbs.com www.0523.cn)
回复 点赞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2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br />一楼的字俺看不清楚:smoking::smoking:
新靖江论坛(www.xjjbbs.com www.0523.cn)
回复 点赞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总奖励:11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P><IMG src=\"http://news3.xinhuanet.com/video/2007-08/24/xin_1920804241509781278703.jpg\" border=0> </P><A href=\"http://www.baidu.com/s?wd=%B4%F7%CD%FB%CA%E6%C4%C2%C0%F6%BE%EA%D5%D5%C6%AC&amp;lm=0&amp;si=&amp;rn=10&amp;ie=gb2312&amp;ct=0&amp;cl=3&amp;f=1&amp;rsp=6\">戴望舒穆丽娟结婚照</A><P> </P>
新靖江论坛(www.xjjbbs.com www.0523.cn)
回复 点赞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总奖励:11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EM><STRONG>下面引用由<U>江南雨</U>在 <EM>2007-09-12 19:12</EM> 发表的内容:</STRONG></EM><BR>楼主~<BR>一楼的字俺看不清楚:smoking::smoking:
<BR>:wacko:
新靖江论坛(www.xjjbbs.com www.0523.cn)
回复 点赞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总奖励:11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P>\'\\\'http://video.xinhuanet.com/stream/getStreamMediaUrl.do?clipNumber=1&amp;amp;contentId=81974\\\'\'</P>
新靖江论坛(www.xjjbbs.com www.0523.cn)
回复 点赞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总奖励:11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1940年12月,香港的各大影院正在上映由蔡楚生导演的,以日本占领下的孤岛上海为背景的影片《孤岛天堂》。包括导演在内,这部影片的主创人员大都是来自上海的电影人。这个月,日本政府调整了侵华方针,作出“必须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决定,并在与德国和意大利签定军事同盟条约后,开始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东南亚和太平洋的广大地区。 <BR><BR>   抗战爆发后,约有一百多万内地人为了躲避战争纷纷涌到香港,使香港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这其中包括了大批的文化人士。 <BR><BR>   1940年12月的一个深夜,在香港薄扶林道附近山坡上的一座小楼里,还亮着幽暗的灯光。一位神色悲伤的中年男子坐在书桌前,拿起早已准备好的纸和笔,准备写下他生命中最后的文字,那是一封留给妻子的绝命书。 <BR><BR>   这位男子就是中国着名的现代诗人戴望舒,他写下这封绝命书的原因,是因为一个月前,回上海给母亲奔丧的妻子穆丽娟,突然出人意料地写信给他,要求离婚。为了保全婚姻,戴望舒不惜以死相挟。至此,一对曾经恩爱有加的夫妻最终走到了决裂的边缘。 <BR><BR>   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出生在杭州大塔儿巷。戴家是当地一户富裕人家,父亲戴修甫是银行职员,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戴望舒先后在上海大学和震旦大学学习,这一期间,他与施蜇存等人共同编辑《现代》杂志,并开始了诗歌的创作。1932年戴望舒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翻译了大量法文着作。戴望舒回国后创办了《新诗》杂志,这时的戴望舒已经出版了诗集《我的记忆》和《望舒草》,并因为创作了传世名作——《雨巷》,而被称为雨巷诗人。 <BR><BR>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红萍:《雨巷》那首诗出来以后呢,不知道多少崇拜者来非常崇拜他,所以那个时候人家说中国只有三大诗人,一个就是徐志摩,一个就是闻一多,一个是戴望舒。 <BR><BR>   (《戴望舒与穆丽娟》作者)王文彬:这首诗在艺术上成就了,它实际上是,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讲,给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BR><BR>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BR><BR>   1935年5月,戴望舒遇见了他诗中所写的,那位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并很快和她结了婚。然而5年后,孤身在香港的戴望舒却正在给这个姑娘写绝命书,原因是这位姑娘提出了要与他离婚的要求。 <BR><BR>   这位姑娘叫穆丽娟,1917年出生在浙江慈溪,她是穆家唯一的女孩,她的哥哥穆时英是中国现代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人物。1935年,18岁的穆丽娟刚从上海南洋女中毕业,受哥哥穆时英的影响,她喜欢读一些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并与哥哥的许多文友都比较熟悉,戴望舒便是其中之一。这一年的5月,在自己家中,穆丽娟第一次见到了戴望舒,而此时的戴望舒正在为一个名叫施绛年的女子而陷入情感的低谷。 <BR><BR>   (《戴望舒与穆丽娟》作者)王文彬:戴望舒从法国回来以后,发现施绛年已经移情别恋了,他和她相恋八年了,很痛苦。后来在一个公开场合下,打了一记施绛年的耳光,就分手了。 <BR><BR>   施绛年是戴望舒的好友中国现代派小说鼻祖之一的施蜇存的妹妹,出国前,两人已经订婚,因为这段恋情是戴望舒的初恋,所以与施绛年的情感裂变让戴望舒一时间失魂落魄。这时,穆丽娟的哥哥穆时英对他的遭遇十分同情,于是便有意撮合他与自己妹妹间的姻缘。 <BR><BR>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红萍:穆时英就有点抱打不平,或者是开玩笑,就对他说,咳,施蜇存的妹妹有什么了不起,我的妹妹比他妹妹漂亮十倍,我给你介绍。 <BR><BR>   对于穆时英的这句话,戴望舒起初并没有当真,但是,当他第一眼看到穆丽娟时,便仿佛见到了雨巷中那个像丁香花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BR><BR>   (戴望舒与穆丽娟之女)戴咏素:我觉得年轻时候,她非常清纯。就是人非常白,长得很秀气。你整个来看到,她有一种很柔美那种味道,就像中国的那个古典美人那种味道。 <BR><BR>   穆丽娟身上那种宁静而古典的美,倾刻间便拨动了戴望舒受伤的心弦,她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位一向追求完美的诗人。于是,戴望舒开始走出失恋的阴影,主动接近这个比他小12岁的女子,穆丽娟。 <BR><BR>   (《戴望舒与穆丽娟》作者)王文彬:穆丽娟就讲,当时戴望舒从法国回来,带了一种法国式的桥牌,打桥牌的方法,教我们打桥牌,有时候带我们一块去跳舞,慢慢熟悉了。熟悉嘛,戴望舒在他的江湾公寓租了一套房子,然后,叫穆丽娟去抄稿子。抄稿以后,慢慢就产生感情了。 <BR><BR>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红萍:他们交往起来就是非常顺利,因为她也喜欢文学,她其实是对戴望舒很崇拜的。所以她觉得能和戴望舒在一起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所以他们的相处就是,是一个非常顺利也非常简单化。 <BR><BR>   香港薄扶林道山坡上的小楼里,灯光依旧亮着,心情沉重的戴望舒继续写着他的绝命书,但是5年前在上海的那些幸福场景却不时地浮现在戴望舒的眼前。 <BR><BR>   也是1935年的冬天,与穆丽娟相识半年后,戴望舒委托朋友,向穆丽娟的母亲提亲。穆丽娟的母亲为人和蔼可亲,加之穆丽娟的大哥穆时英的支持,提亲顺利地得到了应允。几天后便立下婚约,两人没有举行订婚仪式,戴望舒只是给穆丽娟买了一个钻石戒指,以志纪念,并登报宣布了两人订婚的消息,同时决定第二年六月举行婚礼。 <BR><BR>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红萍:在民国初的时候,这个,名人登报是很普遍的,比如说1922年这个徐志摩从这个国外,英国回来以后,他就立刻登报来说明他和张幼仪已经离婚,比如说郁达夫离婚的时候呢,他们都是要登报的,所以那个时候登报是很普遍的,甚至好像是一个文明的行为。 <BR><BR>   1936年的初夏,正在筹备婚事的戴望舒收到了父亲病故的消息,依照传统习俗,戴望舒应该为父亲守孝一年,婚期自然将要拖延,但因为有了前一次的情感失败,戴望舒担心拖延婚期后会发生变故,便决定不顾礼数,如期完婚。 <BR><BR>   (戴望舒与穆丽娟之女)戴咏素:我爸爸也很怕失去我母亲这么一个美丽的妻子,所以在我,在我爷爷死,一周年没到,就和她先结婚,按中国的老法子是不应该的。 <BR><BR>   1936年6月的一天,上海四川路的新亚饭店里异常热闹,诗人戴望舒和穆丽娟正在举行隆重的西式婚礼。高大魁梧的戴望舒西装革履,穆丽娟则身披白色婚纱,显得温柔秀美,他们俩成了当时文艺界中最让人羡慕的一对。 <BR><BR>   结婚后,戴望舒和穆丽娟搬到了上海亨利路永利村30号,安定的生活,使戴望舒在创作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个时期,戴望舒应胡适的聘请,开始翻译塞万提斯的名着《堂·吉诃德》。这一年,他所筹办的《新诗》杂志正式创刊。20世纪30年代走向诗坛的一批现代诗人,都在《新诗》上发表过作品。 <BR><BR>   (《戴望舒与穆丽娟》作者)王文彬:中国应当说自五四以后,有了现实主义诗歌,有了浪漫主义诗歌,都很有成就,但唯独象征主义诗歌这一块,戴望舒应该说是,象征主义西方诗歌中国化的一个最有贡献的一个诗人,推动了象征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他带动下出现了一批很优秀的诗人。 <BR><BR>   结婚之初的那段日子,每逢周末,戴望舒都会带穆丽娟到新亚茶室与文友们饮茶,有时候也会一起出去跳舞。这一年的年底,他们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戴咏素,小名朵朵。这时,沉醉于幸福中的戴望舒写下了诗歌《眼》,来抒发自己仿佛沐浴在爱人眼眸之中,与爱人身心交融的幸福体验:在你的眼睛的微光下,迢遥的潮汐升涨,玉的珠贝,青铜的海藻......《眼》 <BR><BR>   然而,这对才子佳人美好的情感历程只经历了短短的5年时间,便走到了尽头。 <BR><BR>   1941年,刚过完新历的元旦,身在上海的穆丽娟收到了戴望舒写给自己的绝命书。尽管这封绝命书写得情意真切无比感伤,但是,穆丽娟仍然坚持离婚。戴望舒在绝命书中写到:现在幻想毁灭了,我选择了死,离婚的要求我拒绝,因为朵朵已经五岁了,我们不能让孩子苦恼,因此我用死来解决我们间的问题,它和离婚一样,使你得到解放。 <BR><BR>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红萍:戴望舒是一个特别爱美的人,可是他长了一脸麻子,他就感到特别自卑,这种性格就影响他后来与女性的交往。他和别的女**往的时候,总是不成功。这个时候他真的就要自杀,觉得死是唯一的办法。 <BR><BR>   戴望舒与穆丽娟结婚后的第三年,因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上海成了孤岛,戴望舒准备离开上海,举家避难。 <BR><BR>   (戴望舒与穆丽娟之女)戴咏素:因为那个抗日战争嘛,那个时候,全国的那个文化人(很多)都去香港了。 <BR><BR>   戴望舒计划先在香港把家安顿好,然后再到大后方去,参与文艺界的抗敌工作,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改变了计划。这一时期,因发明了“万金油”而成为巨贾的胡文虎正在筹办《星岛日报》,他的儿子胡好,希望戴望舒出任《星岛日报》副刊的主编,并支持戴望舒创办他理想中的副刊,于是戴望舒便留在了香港。 <BR><BR>   (《戴望舒与穆丽娟》作者) 王文彬:香港这块从文艺上讲,诗人的精神世界发生很大变化,他这时候觉得不能做一个亡国奴,应当要走向抗日第一线,所以在主编的《星岛日报》星座副刊的时候,发表了很多的抗日诗文。 <BR><BR>   在编辑《星岛日报》副刊的同时,戴望舒还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的负责人之一。因为戴望舒等人的努力,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在联合香港广大文艺工作者,宣传抗日救亡的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BR><BR>   就这样,戴望舒和穆丽娟暂时在香港安定了下来。当时大批从内地来香港的文化人只能住在简陋的房子里,而戴望舒却千方百计地找到了位于薄扶林道附近山上的一座小洋楼,让家人有个好的住处。他和穆丽娟在楼下的空地上开辟出一个小园子,种了一些瓜果蔬菜,还很诗意地把这里称为“林泉居”。当时一般的朋友都觉得戴望舒和穆丽娟琴瑟和谐,戴望舒在香港的家也成了许多文人聚会的地方。然而,在战乱和颠沛流离中,这个表面平静的家庭,却早已暗流潜生了。 <BR><BR>   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文彬,在写作《戴望舒与穆丽娟》时,为两人的情感裂变,曾多次采访过穆丽娟。 <BR><BR>   (《戴望舒与穆丽娟》作者) 王文彬:她特别给我写了一封信来(说),毕竟相差12岁,而且两个教养也不一样,一个是中学毕业,一个是出洋留学的一个着名诗人,彼此之间还是有差距的。 <BR><BR>   (戴望舒与穆丽娟之女) 戴咏素:我父亲是成天看书,一天到晚地看书,那个书简直就是不离手,那么那时候我母亲年轻的一个女的,当然需要人呵护了。 <BR><BR>   由于年龄阅历的差异,再加上戴望舒忙于《星岛日报》副刊的事情,同时又沉溺于书本,穆丽娟觉得戴望舒离自己越来越远。 <BR><BR>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红萍:在戴望舒眼里她是个孩子,他从来没有把她觉得是一个大人,所以任何事情,比如说要去哪里,搬家,就是一些大的这个家庭事情他都不和她商量,都是事后才通知她,所以这些都让穆丽娟感到很不快。 <BR><BR>   (《戴望舒与穆丽娟》作者)王文彬:她跟我讲,家里像冰水一样,没有任何往来,他是他,我是我,书本第一,妻子女儿是第二。 <BR><BR>   性情的不合给戴望舒和穆丽娟的感情悲剧埋下了隐患,但更让穆丽娟无法容忍的是,她觉得戴望舒心里爱的永远是他的初恋情人——施绛年。 <BR><BR>   (戴望舒的外甥女)钟萸:有一部电影叫《初恋女》是戴望舒作词,陈歌辛作曲的。它这个里面就是说,忘不掉施绛年,他说你牵引我到一个梦中,我却在别的梦中忘记你,现在就是我每天在灌溉着蔷薇,却让幽兰枯萎。就是,幽兰是施绛年,他心里想的。穆丽娟是蔷薇,有刺的。 <BR><BR>   电影《初恋》在1938年4月上映后,由戴望舒作词的主题曲《初恋女》曾一度流行,而穆丽娟每次听到这首歌,却总是倍感伤怀。 <BR><BR>   (《戴望舒与穆丽娟》作者)王文彬:穆丽娟跟我讲,他们吵起来的时候讲,你把你的感情全部给了施绛年,没有给我。就是说,施绛年和他谈了八年,戴望舒和穆丽娟结婚以后,心里还有施绛年的情结,忘不掉她,所以穆丽娟跟他之间的感情不是很融洽,始终达不到沟通的一个境界。 <BR><BR>   1939年7月,已经出现情感危机的戴望舒与冯亦代、徐迟等人创办英文刊物《中国作家》,把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出版,这是抗战时期我国第一份对外宣传的进步文艺刊物。接着又与郁风、叶灵凤等合编《耕耘》杂志,同时刊载内地和香港作家的作品,给广大读者带来了更多新文艺的信息。在这一时期的香港文坛上,戴望舒成了一个核心角色。 <BR><BR>   事业上有了发展的戴望舒早出晚归,使得穆丽娟更加感觉沉闷和空虚,而此时,两件突如其来的事情更加深了两人的情感裂痕。 <BR><BR>   1940年6月,穆丽娟的哥哥穆时英在上海四马路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由于政见的不同,戴望舒不准穆丽娟回上海奔丧。半年后,也就是1940年的冬至,穆丽娟的母亲也在上海病逝,而戴望舒却扣下了从上海发来的报丧电报。 <BR><BR>   (《戴望舒与穆丽娟》作者)王文彬:戴望舒没有告诉穆丽娟,穆丽娟人家穿大红衣服,冬天嘛,对吧,穆丽娟的朋友,是像叶灵凤的妻子赵克臻还笑她,你母亲死了还穿大红衣服,这时才知道她母亲死了,(戴望舒)不告诉她,这样呢,她就带着戴咏素,把自己的首饰当掉了,坐船走了。 <BR><BR>   回到上海后的穆丽娟,因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而悲痛万分,由此她开始认真考虑自己的命运。此时的穆丽娟在戴望舒身上已体会不到爱情,而这一年,她才23岁。<BR><BR>(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张红萍:这个时候正好有一个大学生追求她,而且是疯狂地追求她,就每天给她送花,对她甜言蜜语。穆丽娟这个时候才23岁啊,所以有人追求她,她从来没有感觉到这种罗曼蒂克的情感,因为从戴望舒那儿,从来没有得到过这种东西,这样她就对未来生活有了一种希望,甚至是憧憬。这个时候她写信给戴望舒要求离婚。 <BR><BR>   穆丽娟提出离婚的要求后,戴望舒感到了事态的严重。他立即回到了上海,力图挽回即将逝去的婚姻,但无论戴望舒如何规劝,都无法挽回穆丽娟的心。 <BR><BR>   (戴望舒与穆丽娟之女)戴咏素:我爸爸就跪在她脚底下,(我爸爸说)我妈说我拉泡屎你吃了我就跟你回去。我不知道这话说了没有,太残忍了。 <BR><BR>   这时,上海汪伪政府宣传部次长胡兰成得知戴望舒回来,便托人传话,要他留在上海办报纸,说只要答应,就能保证穆丽娟回到戴望舒的身边,但是戴望舒拒绝了这种交换。他在上海仅仅住了三天,就悄悄地返回了香港。 <BR><BR>   戴望舒后来在《示长女》一诗中,悲伤地记述了在这民族危亡之秋,自己的家庭裂变:可是,女儿,这幸福是短暂的,一霎时都被云锁烟埋······ <BR><BR>   绝望之下,性格敏感而又脆弱的戴望舒在痛苦中服毒自杀。 <BR><BR>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张红萍: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他会真的去自杀,而且他真的去吃了毒药,而且情况非常严重,但是最后还是被朋友救了。 <BR><BR>   然而戴望舒的自杀,也没能使穆丽娟回心转意,她的态度依旧坚决:“今天我将坚持自己的主张,我一定要离婚”。 <BR><BR>   至此,两人的情感已彻底破裂,双方协商后通过律师办理了为期半年的分居协议,以观后效。 <BR><BR>   1941年的秋天,孤独的戴望舒对这段残破的婚姻做了最后的弥补。他给穆丽娟寄去了两本日记,日记中处处体现了戴望舒对穆丽娟的思念之情。他又从他们婚后的照片中,挑选出了30多张充满亲情的照片,制成精巧的相册寄到上海。在相册的扉页上,他写道:“丽娟,看到了这些的时候,请你想到我和朵朵在等待你,等待你回到我们这里来,不要忘记我们”。 <BR><BR>   但是戴望舒的这一心声,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穆丽娟的回音,1943年1月23日,戴望舒正式寄出了离婚契约。 <BR><BR>   上海南京西路471弄33号,在这条闹市中仍显安静的弄堂里,年近百岁的穆丽娟,仍然平静地生活着。尽管青春不在,但从老人清秀的面庞中依旧能看到当年那古典俊美的神韵。当我们问起她与戴望舒的那段情感往事的时候,老人笑而不答,最后只是感叹地说:我已到了这个年纪了,不想再回忆那段往事了。 <BR><BR>   1942年,穆丽娟和《宇宙风》主编周黎庵正式结婚 <BR><BR>   1943年5月30日,戴望舒和杨静在香港结婚 <BR><BR>   1950年2月28日,戴望舒因哮喘病突然去世,终年45岁。 <BR><BR>   穆丽娟现年91岁,定居上海。<BR></FONT>
新靖江论坛(www.xjjbbs.com www.0523.cn)
回复 点赞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总奖励:11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新靖江论坛(www.xjjbbs.com www.0523.cn)
回复 点赞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2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我给你编辑了一下,增加了朗诵,这样感觉更好!
新靖江论坛(www.xjjbbs.com www.0523.cn)
回复 点赞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总奖励:11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儒雅人生了,呵呵
新靖江论坛(www.xjjbbs.com www.0523.cn)
回复 点赞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打卡总奖励:11
 楼主| 发表于 2007-9-12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咋到这里来了呀,呵呵
新靖江论坛(www.xjjbbs.com www.0523.cn)
回复 点赞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3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江南,,,
新靖江论坛(www.xjjbbs.com www.0523.cn)
回复 点赞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3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诗人都是悲剧的?
新靖江论坛(www.xjjbbs.com www.0523.cn)
回复 点赞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线电话:0523-84837888|站务咨询:18952637888|手机客户端|手机版|小黑屋|新靖江论坛 ( 苏ICP备18055248号 )

GMT+8, 2024-6-2 14:15 , Processed in 0.242605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